{SiteName}
首页
商洛新闻
历史沿革
风景名胜
历史文化
自然资源
经济情况

商洛这些县入选20212023年度陕

11月5日,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《关于命名—年度“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的通知》,决定命名西安市鄂邑区等40个县(市、区)、乡镇(街办)为-年度“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,其中,商洛市洛南县(洛南静板书)、柞水县(古镇渔鼓)、丹凤县(竹林关竹编)入选。

文件要求,获得命名的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要珍惜荣誉,开拓创新,再接再厉,进一步提高创建质量和水平,充分发挥优秀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在促进当地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。

洛南静板书

洛南静板书早在清朝道光年间(年左右)就在洛南到处盛行。过去,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多是盲人求生糊口的手段,说唱以求神谢土和为农户红白喜事助兴取乐为主。

洛南静板书主奏乐器为三弦,辅助乐器有:大锣、小锣、铜镲、脚踏梆子、蚂蚱板。

洛南静板书一人可操六种乐器,溶弹、敲、打、说、唱于一身,一人顶七人,简便易行,田间地头,家庭院落,一张桌椅即可。说唱时只用脚踏梆子打击节奏,过门中才用其他乐器渲染气氛,唱腔清晰文雅,故称“静板”。

洛南静板书还根据地域口语之故自然形成东路、西路、北路三种不同的说唱风格。

主要演出书目有:《包公案》、《施公案》、《彭公案》、《封神榜》、《隋唐演义》、《三国志》、《杨家将》、《拉荆芭》、《小女婿》等多本回。

为了传承这一文化遗产,洛南县还成立了静板书保护发展委员会。洛南静板书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古镇渔鼓

古镇渔鼓是陕西省柞水县凤凰镇的一种传统民族曲艺形式,起源于陕西南部柞水县,独树一帜;渔鼓声腔曲调源于湖广、汉江流域,而柞水又为中国南北结合部交织区域,境内又有从关中迁往而至的客籍,南北语音方言长期杂汇交融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方言土语,音乐的声腔基于此而形成,形成了现如今的柞水渔鼓声腔派别。

渔鼓曲目内容大体上分为三大类,一为说教类:无故事情节,把忠孝节义、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编成唱词说唱,用以劝化教育世人。二为故事类:多属传统曲目,包括神话故事、民间传说、社会案例、家庭轶闻等。三为赞颂小事及寓言类笑话等。如《鹬蚌相争》、《愚公移山》等。两种形式,一为小故事,多演唱民歌、小调、内容单一,情节简单;二为中、长篇戏,多为民间故事、传说、历史题材的戏曲改变等。

渔鼓唱本传统曲目相当丰富,有风云际会的英雄传奇,如经典曲目有《三国》、《水浒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杨家将》、《岳飞传》、《薛仁贵征东》等,有历史上历朝代的皇家秘闻轶事,民间野史,还有大量反映民间冤情冤案的说唱曲目,一度很是流行,被称为:“冤案戏”。还有直白大胆诉说男女缠绵绻恋情的“酸”戏本。

渔鼓的演唱基本方式有三种类:一是只有唱,二是有说有唱,三是说、唱、表演结合。

竹林关竹编

千百年来,竹子“中空”“有节”的特性令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,或以其为题材作诗歌咏,或铺纸研磨挥毫作画。而在另一些手工艺者的手中,经纬纵横间,或成为精工细作的盛放器皿,或成为一件欣赏把玩的雅器,展示出另一番清丽神采。竹编的历史相当悠久,在距今约年的良渚文化遗物中就有竹编器具。年,竹编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,竹,自古以来就是被歌颂的对象,它笔直向上、高风亮节,它坚韧、顽强。正因有此“坚韧”,也成就了后来的竹编。

陕南竹编为陕南各县一大特产,主要产于秦岭和巴山的一些山区县。系利用单竹破为细竹篾,有的还以小竹做骨架,再经传统手工编织而成的日用竹编制品和竹制工艺品,按用途分为日用竹器与工艺竹编两类。日用竹编主要为箩、筐、篓、筛、箕、庆、椅、篮、席、斗笠、书架、沙发、竹笼等;竹编工艺品主要有挂帘、屏风、竹箱、花篮、果盘以及各种竹编动物,如青蛙、兔、金鱼等。陕南竹编制品,结构严实,造型别致,工艺精巧,平整光滑,线纹优美,经久耐用,古朴素雅,端庄大方,牢固不拙笨,精巧不单薄。

现在民间竹编工艺,与我们渐行渐远,甚至面临着消失。在城市,几乎已绝迹;但仍有一些匠人仍坚持着这门手艺,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艺术。竹编工艺品经过几千年的传承,也依然散发着令人惊叹的魅力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shangluozx.com/slxw/13000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